首页 >> 柔果薹草

贵州毕节探索林场改革特色模式箬竹

利达农业网 2022-07-14 20:15:56

贵州:毕节探索林场改革特色模式

9月21日消息:9月的毕节秋高气爽。沿着山路驱车向西,一路青山连绵,森林苍翠,路边青瓦白墙的民居和即将收割的农田,构成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

?“我们这批来林场工作的知青当年约好十年一聚,每次聚会都发现林场大变样,越来越美了。”老职工万隆俊感慨道。几十年来,在贵州西北部的这片乌蒙山腹地,一批批务林人留下了青春和心血。如今,国有林场改革已经展开,毕节作为改革先驱探索出了宝贵经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荒山变林海

?“必须守护好生态这条重要底线。”毕节市林业局局长彭华昌说,这里地处乌江、长江上游源头地,承担着两江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

几十年前,当地居民为求生存过度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石漠化更加严重。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毕节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那时起,每个林场带着职工上山,退耕还林,植树绿化,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一场攻坚战全面展开。

?“那时,我们每人每天要种400棵树,地面条件不好,要先除石、除杂草。但大家都能完成任务。”已退休6年的龙泽芬老人说道。龙泽芬是赫章县水塘林场“自然接班”的第二代职工,从小在林场长大,一家五姐妹都继承了父业,将一生的时光留在了林场。赫章县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守荣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职工工资低,人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舍不得砍树。

从1988年到2014年,毕节的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了46.2%,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636.99万立方米,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等多项称号。

?“绿水青山”如何变“金山银山”

过去的生产方式,是“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然而,以生态为代价的开垦并没有带来多少回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就要打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试验区建立以来,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成为两个核心任务,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下产业迅速发展,职工的工资也从2009年以前的4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4000多元。

结合山地特点,毕节采取了“五子登科”的立体生态模式,即“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林场的探索不止这些。今年上半年,水塘林场辖区内的国家森林公园开始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与农业公司合作经营生态旅游业,解决资金难题。记者看到,森林公园里,多种类的农产品、观赏花田和林木正逐渐形成规模。

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到今天的“绿色银行”,毕节探索出了林场改革的特色模式。据统计,2014年,毕节林业总产值达到122.6亿元,林业产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184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234元的29.6%。

引起产前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成都治男科医院的排名

治疗癫痫病的医院

攀枝花包皮包茎医院哪家好

南京维多利亚胎记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