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藏垫柳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种业强国之路块根糙苏

利达农业网 2022-08-12 12:02:38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种业强国之路

“农为国本,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业也是农业发展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集约型、内涵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核心在种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规模的农业、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说,在我国不断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切实突出种业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建设种业强国。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子紧紧攥在自己手中。”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话,点出了种业强国之路的核心目的所在。

政策的继承发展,为建设种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经历了计划统一供种、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逐步实现从种子到种业的历史性跨越,36年的种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种业改革史。

1978年国务院提出了种子工作“四化一供”的新方针: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实现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1989年国务院颁布《种子管理条例》,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2000年全国人大颁布《种子法》,种子市场全面放开,开启了种业市场化进程;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要求国有种子公司与农业部门“政企分开”。

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事件,夯实了种业发展的根基,引领了种业发展的方向。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现代种业的制度蓝图更清晰,建设种业强国的方向更明确,种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更科学,种业发展政策措施更细化。“近三年来,连续出台三个文件,国家对种业发展的支持措施之密集、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种子企业投资强度之大、重组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政策扶持更加深入。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企业是现代种业发展的主体,开启了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征程;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出未来种业的发展蓝图;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提出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此外,农业部还修订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制定并颁布《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规范品种名称管理;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为有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将种子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对种子机械实行补贴。财政部联合农发行、中化集团出资15亿元成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减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所得税,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发改委设立生物育种专项,首批投入3.36亿元,支持41家企业提升育种能力;启动甘肃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项目,计划投资7.12亿元建设30万亩标准化基地,促进规模化制种基地的发展。

市场管理更加有力。2011年,农业部恢复成立种子管理局,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种子行业管理机构2642个,部级种子质量检测机构15家。近年来,各级种子管理机构不断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今年,农业部、公安部、工商总局三部委联合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有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和品种权人权益。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不断强化,对93种农作物实施了品种权保护。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新品种权申请12111件,授权4488件。

政策的利好,为建设种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30多年来,历经商品化、市场化改革,我国种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农业生产告别了“缺种子”时代,一粒“种子”变成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的产业,全国种业大市场和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民族种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企业的腾跃崛起,为建设种业强国壮大了主体力量

军事较量,靠的是集团作战的军队;市场竞争,靠的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种业强必须企业强,建设种业强国,种子企业是中坚、是主体,企业是否强大,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种业强国。

30多年来,在政策利好的驱动下,中国种企升级改造、研发创新、开拓市场的脚步从未停止。1978年,中国第一家种子企业——中国种子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家民营玉米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丰乐种业股份公司成为种业第一家上市企业;2005年,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中国种子企业自强不息,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坚定铿锵。

实践证明,市场化是种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其重要标志是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未来的市场竞争,核心是企业间的竞争。种业发展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旨,建设种业强国的实现路径才不会偏移。

“国务院8号文件出台之前,我们还是有顾虑的,现在文件明确了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我们有了方向,有了底气,可以放心大胆地搞科研投入了。”隆平高科总裁彭光剑颇为感慨地说。

近三年来,在种业新政的激励下,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正逐步成长为建设种业强国的“主力军”。企业育种投入加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强化。目前,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业自育品种已占到国审玉米、水稻品种的50%和47%;企业申请新品种权的数量超过科研教学单位。同时,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减幅达40%;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106家,增幅近2倍;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前5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已占全国30%以上。

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生产用种的保障能力,全国主要农作物年供种量1000多万吨,种子质量合格率97%以上,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立下了汗马功劳。

品种的突破创新,为建设种业强国储备了核心资源

品种是种业发展的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说,良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不仅单产提高靠良种、结构调整靠良种、品质改善靠良种,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也要靠良种。

“他育出的玉米种品质好,籽粒饱满,千粒重高,不增加一分钱投入,一亩就能增产百十斤。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高产。”河南省浚县种粮大户邢玉良从1969年就开始用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培育的种子。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主持完成的“扬麦5号”,直接促使整个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五次大面积更换,累计种植达1.5亿亩,增产粮食51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棉花育种家郭三堆选育的抗虫棉种植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我国植棉总面积的95%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节支1000多亿元……

综观国内外农业发展历程,每一次品种上的突破都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上先后经历6~7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建国初期通过广泛筛选、推广夏至白、红脚早、蚰子麦、蚂蚱麦等优秀农家品种,粮食产量由2000亿斤增加到4000亿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矮秆化技术改良小麦、水稻品种,推广了泰山1号、矮丰3号、矮脚南特、珍珠矮等品种,解决了高秆倒伏问题,粮食生产迈上6000亿斤台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广泛利用,选育推广了汕优63、中单2号、掖单13、扬麦158等品种,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跃上了8000亿斤水平。新世纪之交前后,选育推广了农大108、郑单958、两优培九、Y两优1号、郑麦9023、济麦22、中棉所45、中黄13、秦油10号等一批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新台阶,棉油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保证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进入新时期,我国种业新品种开发能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国共建立了33种作物的150个国家级育种改良中心和分中心,400多家科研单位的1.6万科研人员从事种业研究。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3万份,创制育种材料1万多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万多个。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玉米和蔬菜,85%以上种植的是自己的品种;自主选育和推广了农华101、登海605、隆平206、Y两优1号、新两优6号、济麦22、百农AK58等一大批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的优良品种,实现了新一轮的品种更新换代。

从2004年至2013年,我国实现粮食生产连续十年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良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种在农业科技贡献率中的比重稳定在43%以上,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才的前赴后继,为建设种业强国注入了源头活水

1979年,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创下当时中国夏玉米单产的最高纪录,从这里一步步走向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种业人以“种”报国,心系苍生,书写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袁隆平、周开达、谢华安、颜龙安等一批杂交水稻育种家,在世界上首次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并不断挑战极限,将亩产从700公斤提高到900公斤,目前正在向1000公斤迈进;李竞雄、李登海、程相文、堵纯信等玉米育种家选育的中单系列、郑单958、浚单系列、登海系列,在不断刷新着国内谷物单产纪录;李振声、程顺和、赵振东、郑天存等一批小麦育种家培育的偃麦系列、扬麦系列、周麦系列、济麦系列,不仅单产不断上新台阶,且在品质上实现了突破;方智远、侯锋、吴明珠、张继仁等育种家始终坚持瓜菜品种自主创新,为丰富“菜篮子”作出突出的贡献。

老一辈种业人在长期实践、奋斗中扎根热土、勤劳苦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出“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种业精神:

他们执著追求梦想。袁隆平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袁老的梦想与全体中国种业人梦想殊途同归,归结到一起就是种业强国梦。为实现这个梦想,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批育种家在成绩面前不自满,乘胜前进;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奋力拼搏,沿着科技创新这条路执著前行。

他们坚持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保障民族种业总体竞争力必然的选择,也是构建中国现代种业新格局的必由之路。我国杂交水稻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从“三系”配套到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均是全国科研、种子、植保、推广等共同协作攻关的结果。一代一代的育种家紧紧抓住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在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加强科企合作,积极推进科研生长于企业,让人才扎根于企业,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

他们甘于奉献种业。被称为“南繁才子”的张理高,坚持南繁制种38年未间断,每年都如候鸟一般在江西萍乡和海南三亚之间来回穿梭;他甘受风餐露宿之苦,对水稻制种醉心痴迷旁若无物;他无私奉献,凭一己之力带出了6000多人的制种队伍。以张理高为典型的一大批中国种业人,以苦为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为种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和热血汗水,体现出平淡而高尚的人生品格。

他们服务强国富民。为世界杂交油菜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傅廷栋院士,一直有个朴素的信念:要让科研围着农民打转。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被农民认可、为农民造福,是他感到最幸福的事情。30多年来,中国种业人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保证中国人饭碗里主要装自己产的粮食,生产粮食主要用自己培育的品种,不断满足农业发展之需,为建设种业强国服务。

当前,我国种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股精神正化作涓涓细流,滋润和激励着后来人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现代种业建设,为共筑民族种业强国梦注入源头活水。

改革的持续和深化,为建设种业强国提供了不竭动力

总结我国种业36年改革历程,特别是近3年的积极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是坚定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决心;二是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源、人才和资本向企业有序流动;三是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和服务农民主体;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作为种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改革的持续和深化,促进了种业的长足进步,为种业强国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全国种业市场价值已超过650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种业的市场化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国际贸易不断提升。但当前种业发展依然存在着种业科研体制改革难度大、育种人才和资源向企业流动难、种子市场套牌侵权现象突出等诸多问题,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种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必须敢于啃‘硬骨头’,力求激发创新活力,真正使创新资源‘流’起来,科技人员积极性‘高’起来,新品种培育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快’起来。”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说。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农业部会同17个部委将主要政策措施细化为21项任务,力求在促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研究提出鼓励科研单位育种人才、技术和资源向企业流动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出台制种保险;建立新品种权转让交易平台。

在品种选育方面,农业部提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完成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品种产量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以上,品质显著改善,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安全性明显提高,适宜机械化品种比例较大幅度增加。

在市场监管方面,农业部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将集中力量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专项行动,严厉整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违法行为,捣毁一批制假黑窝点,吊销一批侵权企业,退出一批套牌品种,打击一批不法分子。

“实现种业强国目标,既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也需要打造一批精通某一作物的专业化种子企业,还需要形成一批为种业链提供配套的服务型种子企业。要着力构建以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大中小企业各具特色、东中西地区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国家政策的宏观布局,为未来种业合理定位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新一代种业人继往开来,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正由传统向现代大踏步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种业强国梦想照进现实将指日可待。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宋修伟 )

詹伟华专家

治疗妇科炎症医院排名

昆明不孕医院

郑州做人流费用贵吗

宿迁做人流手术价格

友情链接